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张秋才教授运用温阳益气通督法治疗临床疑难病(2)

来源:疑难病杂志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2-05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病例2 男,31岁,主因左下肢麻木伴颈肩背痛10余天就诊,证见:左下肢麻木,颈背部疼痛,疼痛为刺痛,无放射痛,左脉弦,舌淡红,苔白厚。核磁共振检

病例2 男,31岁,主因左下肢麻木伴颈肩背痛10余天就诊,证见:左下肢麻木,颈背部疼痛,疼痛为刺痛,无放射痛,左脉弦,舌淡红,苔白厚。核磁共振检查提示:颈4~5,5~6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,颈3~4椎间盘突出。中医诊断痛痹。治以温阳益气通督。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,黄芪15 g,桂枝10 g,白芍10 g,附子10 g,细辛10 g,生姜3片,大枣6枚,炙甘草10 g,葛根15 g,天花粉15 g,牛膝15 g,骨碎补15 g,当归10 g。每日1剂,水煎取汁300 ml,分2次早晚空腹温服。1周后复诊,项肩痛较前好转,仍感左下肢麻木。上方加制乳香、没药各15 g,陈皮10 g,狗脊15 g,并加制马钱子0.5 g冲服,1/d。7 d后复诊左下肢麻木、项肩痛明显好转,原方继服。服药1月余后项肩已不痛,左下肢麻木愈。随访5年病未发作。

病例3 男,48岁,因颈椎3~7椎间盘突出,颈椎4~7椎管狭窄就诊。患者下肢行走困难。查体右肩肌肉萎缩,左肩轻度萎缩。中医诊断为痛痹。治法温经通阳、舒筋活络,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,处方:黄芪60 g,桂枝10 g,赤白芍各10 g,附子10 g,麻黄10 g,细辛10 g,炙甘草10 g,狗脊15 g,巴戟天15 g,杜仲10 g,补骨脂15 g,当归10 g。每日1剂,水煎取汁300 ml,分2次早晚空腹温服。3周后复诊,行走好转,患者诉手麻,写字困难。主方加葛根15 g,炒白术10 g,茯苓10 g,片姜黄10 g,海风藤15 g。1月后复诊,右肩肌肉萎缩好转,大便较前成形,手麻好转,仍感下肢无力,手足凉,前方加淫羊藿15 g,附子加至15 g。复诊后患者右肩肌肉萎缩明显好转,大便正常,手麻明显好转,可正常书写,下肢无力明显好转,其余临床症状消失。

2.2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神经元病病机复杂,病程较长,迁延难愈。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临床以四肢肌肉无力、萎缩为主要表现,《素问·太阴阳明论篇》记载“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,四肢不得秉水谷气,气日以衰,脉道不利,筋骨肌肉皆无以生。故不用焉”。因此健脾益气是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重要大法[2]。应用大剂量黄芪补气健脾,血随气生,化生精气,精能生髓,可使脾健肾充,肢体能用。

督脉为诸阳之会,为阳脉之海,主阳主气,起于下极之俞,行于身后,并于脊里,上至风府,入属于脑。若督脉空虚或瘀血浊毒损及督脉,统领全身阳气的功能减弱,肌肉筋膜关节、四肢百骸失于阳气温煦濡养,临床可见肢体酸软无力、肌肉萎缩等临床表现。因此督脉与运动神经元病相关性很大。本病多在中年以后起病,起病隐匿,慢慢进展以手肌无力萎缩为首发病,从一个肢体逐渐波及多肢体,从肢体远端向近端发展,累及下肢时感下肢活动不灵,有的讲话含糊,饮水呛咳,吞咽困难,晚期全身肌肉萎缩,不能抬头,呼吸困难,卧床不起。治则为温阳通督,益气壮肾法。处方:黄芪120 g,桂枝10 g,白芍10 g,附子10 g,细辛10 g,生姜3片,大枣6枚,炙甘草10 g,葛根60 g,狗脊15 g,巴戟天15 g,麻黄3 g,党参15 g,白术10 g。

病例4 男,59岁。因上肢及两手无力就诊。畏寒手冷,脉弦细苔薄白。证属痿证,予温肾益气通督法。处方:黄芪120 g,桂枝10 g,白芍10 g,附子10 g,细辛10 g,生姜3片,大枣6枚,炙甘草10 g,葛根60 g,狗脊15 g,巴戟天15 g,麻黄3 g,党参15 g,白术10 g。3周后复诊,患者诉腹胀嗳气,原方麻黄增至10 g,加厚朴10 g。2周后复诊按原方继服。4 d后诉全身无力明显减轻,手部肌力见长。随访半年,病情明显好转。

2.3摇头风 头摇是头部不自觉地摇动或摇摆不能自制的症状,俗称“摇头风”。《金匮要略·痉湿暍》记载病者身热足寒,颈项强急,恶寒,时头热,面赤,目赤,独头动摇,卒口噤,背反张者,痉病也。虽有独头动摇之症,但以颈项强急、背反张为主症,正如《诸病源候论·风头旋》所述,“头自摇动,别无疾痛,不自觉知”。本病主要表现为头不自主摇动,可伴项肩痛,怕冷。治宜温阳通督益气息风[3]。处方:附子10 g,黄芪30 g,麻黄10 g,葛根15 g,桂枝10 g,白芍10 g,白蜜30 g,炙甘草10 g,加当归10 g,川芎10 g,钩藤15 g,天麻10 g,全蝎6 g,木瓜10 g。

病例5 女,42岁。因头摇伴左侧肩项并眼眉酸痛就诊。怕冷,脉弦苔白。证属痿证督脉受寒兼风动之象,治以温阳通督,益气活血熄风法。处方:附子10 g,麻黄10 g,桂枝10 g,白芍10 g,黄芪15 g,炙甘草10 g,葛根30 g,当归10 g,川芎10 g,钩藤10 g,天麻10 g,全蝎3 g,木瓜10 g。每日1剂,水煎取汁300 ml,分2次早晚空腹温服。配合针灸(风池穴、颈3、5,肩井、中渚、长强、印堂)。1周后诉畏寒头摇好转。随访2个月诸症消失,至今未作。按:头摇常见症候分为风阳上扰头摇和虚风内动头摇。但本例患者因督脉受寒。《医学入门》:“伤寒阳脉不和,则头为之摇。有心脏绝者,亦头摇;病风盛,则头摇,皆凶证也”。《嵩崖尊生书·头分》:“头摇多属风,风主动摇,脉必弦或伏紧。……若头振动摇,脉沉缓或散软无力,皆是肝肾二经血亏之症。”故治则为温阳通督,益气活血熄风之法。

文章来源:《疑难病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ynbzzzz.cn/qikandaodu/2021/0205/341.html



上一篇:对老年患者全口义齿再修复的临床研究
下一篇:重用石膏治疗急重症和疑难病概述

疑难病杂志投稿 | 疑难病杂志编辑部| 疑难病杂志版面费 | 疑难病杂志论文发表 | 疑难病杂志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疑难病杂志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