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针药结合协同治疗疑难病案(2)

来源:疑难病杂志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2-05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按:《金匮要略·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》:“心下有痰饮,胸胁支满,目眩,苓桂术甘汤主之”。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,又称针柄灸。即

按:《金匮要略·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》:“心下有痰饮,胸胁支满,目眩,苓桂术甘汤主之”。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,又称针柄灸。即在留针过程中,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,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,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-3团。本法具有温通经脉、行气活血的作用,适用于寒盛湿重、经络壅滞证。临床中常使用艾柱插入针柄中,疗效相似。温针灸取中脘、天枢、关元3个穴位具有温中散寒、健脾和胃的作用。本案病机为虚实夹杂,虚者脾胃,实者浊气上逆,苓桂术甘汤降浊气为主,健脾胃为辅,温针灸温脾胃为主,降胃气为辅,针药结合,治法协同作用增加,故疗效大增。

3 针药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

三叉神经痛[5]是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放射性、烧灼样抽掣疼痛为主症的疾病,是临床最典型的神经痛。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女性,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,属于中医学“面风痛”范畴。

案3:林某,女,68岁,2017年3月12日初诊:患者1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左侧面颊部阵发性抽痛,时重时轻,疼痛常在睡眠不足、疲劳或感冒时加重,痛甚时牵至耳及太阳穴附近,在当地某医院诊断为“左侧面部三叉神经痛”,服用镇痛镇静药后(具体用药不详)效果不佳。遂转至福州某三甲医院进一步诊治,医生建议其手术,患者不愿意遂来门诊求治。症见左侧面颊部阵发性抽痛,精神状态差,纳食尚可,寐差,口渴而苦,大便干结,小便黄。舌苔黄腻稍偏干,脉弦数,左关脉尤数大。西医诊断三叉神经痛,中医诊断面风痛,辨证属肝胆火旺、风阳上扰,治宜清肝泻火、平肝潜阳息风。拟龙胆泻肝汤加味:龙胆草6 g,黄芩10 g,栀子10 g,川木通6 g,泽泻10 g,车前子10 g,柴胡10 g,甘草6 g,当归10 g,生地 10 g,生龙骨30 g(先煎),生牡蛎30 g(先煎),3剂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分服,并行针刺治疗。取穴:太冲、合谷、颊车、翳风、率谷,均用泻法,留针30 min。2017年3月16日复诊:患者自述针刺后当天晚上面部疼痛及睡眠明显好转,服药后疼痛好转。遂继原方共4剂,针灸治疗同上,并嘱患者减服西药。2017年3月20日复诊:患者自诉疼痛基本消失,口苦减轻,大便较前通畅,睡眠明显好转。嘱停西药,中药在上方基础加茯苓15 g,7剂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分服。针刺治疗方法同上,并嘱汤剂结束后继续服用龙胆泻肝丸2周以巩固疗效。电话随访1年,病情未复发。

按:本病病位在肝胆,症状表现以面痛、寐差为主,病机为肝胆实火上炎,肝风内动,故用龙胆泻肝汤加龙骨牡蛎。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,既能泻肝胆实火,又能利肝经湿热,泻火除湿,切中病机为君药;黄芩、栀子苦寒泻火、燥湿清热,加强君药泻火除湿之力为臣药;泽泻、木通、车前子导湿热从膀胱渗泄。方中苦燥渗利伤阴之品居多,故用当归、生地养血滋阴,使邪去而阴血不伤;用柴胡可疏畅肝胆之气,并能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。患者面部抽痛为肝风内动,故重用龙骨和牡蛎平肝息风,镇静安神;甘草调和诸药,护胃安中。患者服用3剂后疼痛明显减轻,继服4剂后症状基本消失。后以原方加茯苓,可防药物过于苦寒损伤脾胃。该病的主症为面痛,病位在肝胆。根据“四总穴歌诀”“颅脑太冲留”“面口合谷收”及《标幽赋》“寒热痹痛,开四关而已之”,故取太冲与合谷相配。太冲为肝经的原穴,泻太冲具有泻肝火的作用。患者疼痛的部位为手足阳明经及手足少阳经经络循行的部位,正所谓“经络所通,主治所及”,故分别选取足阳明胃经的颊车穴,手少阳三焦经的翳风穴及足少阳胆经的率谷穴,起到腧穴的邻近主治作用。百会穴为督脉及足太阳经交会穴,可益气升阳、顾护正气。该病辨证属肝胆火旺,风阳上扰,治拟清泻肝火、平肝潜阳,针药治法协同,疗效满意。

4 针药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

过敏性鼻炎[6]又称“变态反应性鼻炎”,是由多种特异性致敏原引起的鼻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,临床表现为发作性鼻痒、流清涕、打喷嚏。

案4:官某某,女,35岁,2017年4月6号初诊:患者2年前因感冒未彻底治愈,尔后出现发作性打喷嚏、流清涕症状,晨起或遇异味(如香水、香烟)时上诉症状加重。患者在当地某医院耳鼻喉科诊断为过敏性鼻炎,并给予雷诺考特喷鼻,口服开瑞坦后症状可以缓解。此次因清明扫墓疲劳又感风寒,症状再次发作,自行喷药服药后症状不能缓解,故来门诊就诊。症见反复打喷嚏伴鼻塞流清涕,面色萎黄,神疲乏力,背微恶寒,月经期量色质均正常,纳寐可,二便通畅,苔薄白舌质淡红,舌体胖大有齿痕,脉沉细。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,中医诊断鼻鼽,辨证属太阳中风表虚证。拟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加味:桂枝15 g,白芍15 g,厚朴10 g,杏仁10 g,生甘草9 g,生姜3片,红枣6枚,苍耳子10 g,蝉蜕6 g,辛夷花6 g,白芷10 g,4剂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各1次。配合针刺和热熨治疗,嘱病人平躺取鼻炎穴透迎香穴,配合头临泣与通天穴,留针30 min。针刺时将加热后的生物陶瓷烫熨袋枕于后脑勺处。2017年4月13日复诊:病人自述效果明显,打喷嚏次数明显减少。续上方嘱连续服用7剂。针刺和热熨治疗同上,1周3次。患者1周后复诊,喷嚏症状基本好转,再给予原方续服2周,针刺和热熨治疗同上1周3次。随访病人1年未见复发。

文章来源:《疑难病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ynbzzzz.cn/qikandaodu/2021/0205/339.html



上一篇:双手十指遇水疼痛治验一则
下一篇:对老年患者全口义齿再修复的临床研究

疑难病杂志投稿 | 疑难病杂志编辑部| 疑难病杂志版面费 | 疑难病杂志论文发表 | 疑难病杂志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疑难病杂志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