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浅析数学课堂教师追问的艺术

来源:疑难病杂志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5-11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追问是基于前次提问基础上的提问,具有灵活机动、随机应变等特点,也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作用。一个好的追问,往往能深挖问题的内涵,透过表象进入问题的内核本源。对教师而言,

追问是基于前次提问基础上的提问,具有灵活机动、随机应变等特点,也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作用。一个好的追问,往往能深挖问题的内涵,透过表象进入问题的内核本源。对教师而言,只有掌握好追问的时机,充分挖掘追问的价值,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。

一、在疑难处追问

数学课堂中,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时追问,可让学生不断深入思考、探究,提高教学效率。如教学“角的认识”时,针对“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口到什么程度有关,与长短无关”这一学生易错的知识点,教师可以这样实施追问:“角有大小之分,那么哪些因素决定了角的大小?”“现在想让你手中的角变大,怎么办?”“你的角怎么反而变小了?”然后教师用教具——圆规随意摆出一个角,要求学生:“请你摆出和这个角相同、大一些、小一些的角。”学生操作后,教师追问:“你确认自己摆出的角与我摆出的角之间的大小关系了吗?请上台将两个角比一比。”由于教具圆规形体粗大,学生用的学具形体纤细,在强烈的视觉反差中,学生开始产生疑惑:“到底哪个角大?判定标准是什么?”师再追问:“你现在觉得应该怎样判断哪个角大?”部分学生的观点开始动摇,其他学生也通过反思得出结论:角的大小与两边的粗细无关,主要看两边的开口程度。“也就是说,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开口的大小有关,与两边的长短无关,对吗?”然后教师折断角(教具圆规的“双脚”可以折叠伸缩)的一条边,问:“这个角变小了吗?”师再折断角的另一条边,问:“这样呢?如果将边伸长呢?”……在教师不断的操作和追问中,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。这样,教师通过在疑难处追问,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,使学生的智慧在追问中生成,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。

二、在认知冲突处追问

学生疑惑之处正好是知识的生长点,因此教师可通过巧妙的追问,让学生重新思考,最终明晰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和区别。例如,教学“笔算除法”一课时,教师在学生的认知冲突处追问,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,真正理解所学知识。

师:二年级学习笔算除法时,有位学生一根筋,和老师死磕到底,你们猜这位同学是怎么一回事?

生1:他可能发觉除法竖式为何这么奇特。

师:是啊,你觉得正确的除法竖式该怎么写?(生上台板书,略)

师:为什么前面的除法竖式是对的,而后面的不对呢?

生2:后面的竖式中余数没地方写。

师:我也是这么说的,但他不服气,硬是把余数添了上去。我一看又气又好笑,大家说可笑在哪里?

生3:正确做法是余数可以用减法算出来,而错误做法则不行。

师:我也是这样对他解释的,说这是一种硬性规定,要遵守,可他还是不服气,觉得我们认可的竖式有误。实事求是地说,他这种写法可行吗?如果可行,你认为哪种格式便捷?(这时学生的观点开始出现分歧)

师:那位“小顽固”固执己见,且振振有词,认为自己的写法和加、减、乘法算式的格式相同,都是采取上下结构,很正确,觉得老师教授的写法反而烦琐。持反对意见的同学,谁能说一说老师的方法烦琐在哪里?

……

这样追问,把学生最真实、最质朴的想法展露出来,使教师后续的教学更有针对性。

三、在错漏处追问

课堂上,教师有价值的追问能让学生知错、认错并改错,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。仍以“角的认识”一课教学为例,教师在结尾环节中追问:“用放大镜观察角,能将角放大吗?”针对回答出错的学生,教师先问认为角变大的学生:“角变大的理由是什么?”

生1:因为放大镜本身具有放大功能,由于边变得又粗又长,所以角就变大了。

生2:不对,角没变大。

师:角没变大的理由是什么?

生2:边的粗细、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,主要看开口的大小。

师:(转而追问持正确意见的学生)你们的意见呢?

生3:放大镜不能放大角的开口程度,所以角的大小不变。

师:你能画出放大镜下观察到的角吗?(生操作略)

师:(转而追问全体学生)现在你们能判断角在放大镜下有没有改变大小吗?

……

文章来源:《疑难病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ynbzzzz.cn/qikandaodu/2021/0511/437.html



上一篇:巧妙利用图示法突破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疑难
下一篇: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的新主张

疑难病杂志投稿 | 疑难病杂志编辑部| 疑难病杂志版面费 | 疑难病杂志论文发表 | 疑难病杂志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疑难病杂志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